媒体报道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媒体报道 > 正文

今年12月初,在我市举行的2024浙江省第五届“国际创客”创业创新大赛上,阿富汗姑娘丽娜和中国同学韦子渊等共同研究的《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》项目夺冠。“当时我还在义乌工商职院读书,没想到,竟然和其他留学生在义乌开启了非遗文化学习之旅。”丽娜说。

该项目从留学生群体的视角,以自媒体流量账号的方式,将朱丹溪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。目前,在非遗文化的“加持”下,团队所运营的账号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收获粉丝量超过106万人。

非遗项目在“出圈”的同时,也助力所在城市打造自身的文化符号。“老手艺”在跨文化对话中如何焕发新活力?这成了我们探索的方向。

外国人看义乌非遗:Amazing!

随着传统文化“圈粉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非遗技艺逐渐出现在大众生活中。实际上,非遗文化距离大众日常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遥远。义乌素有“文化之乡”的美誉,人文底蕴深厚,历史文化悠久。截至目前,全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6项,其中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、省级16项、金华市级56项。尝一杯红糖咖啡、看一次中医,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皆属于非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。

早在2017年,丽娜跟随经商的父母来到义乌生活、学习,全家人一直居住在鸡鸣山社区。“项目的灵感来自我的一位校友,他是也门人。”丽娜说,此前校友得了面瘫,在义乌经过中医针灸治疗康复了。“我一直记得他当时感叹幸好在中国,才有机会接受这样神奇的治疗方法。”

中医治疗不但“俘获”校友的心,也激发了丽娜对义乌非遗的热情。2022年,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。于是,丽娜和其他在义乌的留学生将镜头对准朱丹溪中医药文化,把对非遗文化的关注置于外国人的视觉和语境之下,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打开新空间。

推进项目期间,在义乌工商职院老师的指导下,丽娜和队友们走进中医医院、医药馆等地,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。看一下舌苔、把一下脉搏、按一下穴位,就能知道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,甚至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相关疾病,中医特色诊疗惊艳了团队所有人。镜头中,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外国人排队就诊,“零距离”感受中医的望、闻、问、切。“把一下脉就能知道我的身体状况,Amazing(了不起)!”这群外国人体验中医把脉后直呼“不可思议”,大家认真地把真实感受反映在《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》项目中,并且不忘向家人、朋友甚至远在家乡的亲友好好讲一讲在义乌的美好体验。

传统文化热,魅力无极限。鸡鸣山社区生活着来自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余名外籍人士,社区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浓郁。丽娜说,社区经常组织汉语培训、民俗体验等活动,自己和亲友越来越适应义乌的生活环境。三年前,经过老师鼓励,丽娜通过了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考试,但她并不满足于此,还跟着传统文化爱好者一起学书画、穿汉服,积极了解义乌特色文化。在义乌生活近8年,丽娜越来越自信了,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里,收获了人生的新成就。

义乌非遗很古老,也很年轻

今年11月,李子柒复出的同时,再度带火“非遗文化”。《2024非遗数据报告》显示,过去一年,平台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%,平均每天有5.3万场非遗直播;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%;“00后”和“60后”最爱看国家级非遗相关内容。

义乌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,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。当然,古老的非遗,也可以很潮。我市中国传统首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洋霞拜师学艺8年,逐渐掌握编绳、失蜡铸造、花丝镶嵌、金银细工等多项非遗技能。作为珠宝品牌主理人及设计师,她的作品注重传统韵味和现代设计相结合,走上国内外的时装秀场,焕发出新的潮流魅力,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象征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、“走”出去、“绽”光彩。逾古稀的龚金塔,是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金台拳”代表性传承人,如今依然坚持打金台拳。我市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,持续推动非遗等传统文化进校园、进景区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礼堂,拉近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,距今“千岁”的金台拳,也在年轻人群体中获得了新的认同和关注。

随着义乌文旅融合不断出圈,“请你看浪漫的打铁花”“遇上非遗”等主题表演时常亮相市域各大文化活动现场。主题活动融合烟火气与艺术感,以新视听手段展现非遗魅力、讲述非遗故事,在一饭一食、一舞一曲中,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市井烟火气与东方生活美学。逛非遗集市、看非遗演出、品非遗味道,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假期新选择。关于“非遗热”的火爆程度,在社交平台的分享内容中也能感受到,从小红书发布的今年国庆旅游数据看,搜索量最高的非遗项目中,打铁花成为不少景区吸引游客眼球的“显眼包”,火壶、皮影戏和漆扇也是搜索量较高的非遗及民俗活动。

每年,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.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,全年采购的外商超过50万人次。土耳其小伙子当婺剧“练习生”,德国友人学武术,秘鲁客商体验榨红糖……近年来,一批义乌非遗进入国际社会视野,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魅力。同时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义乌、爱上义乌,找到“家”的味道,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借鉴。

土耳其人阿里,今年34岁。2007年,他来到中国读书,如今住在义乌,是多个社交平台的知名文旅博主,努力向世界各地的网友推广中国文化。现代科技的发展,为非遗的国际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。阿里在社交平台上取名“歪果仁阿里”,通过短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,将非遗魅力实时传递给全球观众。距今500多年的婺剧、“义乌拳头”招牌金台拳等非遗元素成为阿里镜头里的“主角”,更好地扩大了非遗的国际传播范围,增强国际影响力。

“老手艺”如何焕新?

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非遗为何能与外国友人,尤其是年轻人建立起牢固的对话“窗口”?文旅行业又如何做到与非遗的深度连接,实现双赢?

矗立在鸡鸣山上的鸡鸣阁,每逢假期,都会迎来充满传统韵味的各色非遗活动,因此也吸引了外国友人的目光。他们表示,这样的体验让自己更加热爱这座魅力之城。外国友人兴奋地参与其中,手举着精致美丽的花灯、栩栩如生的剪纸,在光的“海浪”里,一个个手工作品犹如夜空中的闪烁星辰,与古风古韵的鸡鸣阁形成别样的风景线。

不难发现,有的非遗项目在“出圈”的同时,也助力所在城市打造自身的文化符号。“老手艺”在跨文化对话中如何焕发新活力?有业内人士建议,游客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的观赏者,更是参与者。首先需要玩出“新花样”。传统技艺传承人需要拥抱新设计、新平台、新市场,争取为产品打造更多应用场景,让传统技艺产品更好地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。同时,也要加强传统技艺的国际传播,充分运用传统技艺资源,讲好非遗故事。

与时俱进的非遗项目,彰显创新赋能传统的必要性,势必会成为年轻人的“网红”玩法。在“新中式”旅游中,不仅可以捕捉到当下东方美学的热潮,还生动地展现出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与热情。近年来,我市文旅部门高标准建设“五馆一院一厅”公共文化设施,打造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。以市文化馆、非遗馆为例,持续举办“蒲公英”全民艺术学堂,“非遗与你同行”“有凤来仪”传统文化雅集等艺术普及活动,吸引市民、外国友人走进场馆,体验包粽子、剪纸、弹古琴等活动,用文化陶冶身心,享受心潮澎湃的“文化之旅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,但并非每个非遗项目都被人们所熟知。据分析,一些非遗在传统媒介渠道中因为表现形式单一、表达方式相对枯燥,民众对其缺乏兴趣,导致内容难以传播。“当越来越多人传播非遗,我们希望非遗表演开始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也能被清楚地看到。”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坦言,当市民、游客遭遇审美疲劳,同质化严重无疑会逐渐拖垮一项产业。部分网友也认为,对于非遗传统技艺,要原真性保护,更要创新性开发,注入现代活力以盘活文旅资源,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,焕发出新的光彩,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。

丽娜代表团队领奖

中外友人在鸡鸣阁体验剪纸

外国友人体验中医药文化

非遗馆里,外国友人被传统手工制品吸引

俯瞰我市文化广场

研学主题活动走进非遗馆

新闻链接:https://szb1.ywcity.cn/content/202412/20/content_514748.html

上一篇: 潮新闻:职教出海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首个海外实践基地挂牌

下一篇: 义乌商报:海外传播 弘扬丹溪文化